Sorry, your browser cannot access this site
This page requires browser support (enable) JavaScript
Learn more >

最近在 B 站上看了一个 reaction 系列,up 主是华裔,主要负责评论的是土生土长的外国人——橘子老师。

我感觉橘子老师是一个很包容的人,用词也会相对谨慎;她母语是英语,不会普通话、日语、粤语。所以绝大多数情况下,她是不知道歌词的意思的,up 主也不会提前给她翻译。这个系列从去年开始播放,到目前已经做了两百多期了。

up 主给橘子老师 re 的视频基本是内娱音综片段。橘子老师有时候能理解观众的表情,有时候不能理解。她还不了解内娱音综观众表演区,以为出镜的观众都爱那首歌。但是她也发现了一个现象:观众们特别喜欢那些飙高音的表演。她和 up 主讨论:是不是因为中国很多乐器都偏高音,像笛子什么的,所以中国民众受乐器影响,偏爱高音。(她经常说一些歌手的演唱,特别是那些非歌词部分,是受到乐器影响,或者说歌手想展现一种乐器的声音,又或者说听起来像。)

我从小生活在乡下,就没听过周围人玩啥乐器,见过的乐器也很少。大概就发小家的二胡、笛子,初中音乐老师的电子琴,还有一个同学的吉他。我从小就听过很多民歌(CCTV)和港台流行(TVB 和凤凰卫视),民歌很多出名的、也是我周围很多长辈都知道的歌曲都涉及飙高音,最明显的是《青藏高原》,宋祖英很多歌也是。

但我觉得民歌对大众歌曲审美的影响可能占一小部分,最主要的原因是人们没听过太多类型的歌,就更别说音乐的熏陶了。飙高音这种技能,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,所以它是一个很特别的技能,人们就会将之当作“一个歌手厉害与否”的主要评判标准。差不多就是:这首歌我不知道好不好听,但是这个人能唱高音,肯定是厉害的。就像舞蹈,很多人也是不了解的。所以人们会觉得有劈叉、拱桥这些一般人不能轻易做到的动作的舞蹈厉害。也因此,很多舞蹈培训班/家长才会逼着小朋友在她们身体还不能接受这些动作的时候学这些,而且态度甚是强硬(有不少学员因此出事的新闻就不说了),毕竟这些是能看到的技能;不懂舞蹈的人会觉得老师是有点东西的,孩子学到东西了。所以有些舞蹈就热热闹闹,像杂技一样,完全不讲究舞蹈的美感和对音乐的诠释。去年的综艺《了不起,舞社》,那些热闹浮夸的团舞,特别是在 battle 时,就会获得大众评选的高票。

还有,近些年流行的音综,普遍是飙高音者更易获胜,所以选手就会更多选择飙高音的歌曲,如此恶性循环。《歌手》这个恶心的节目就起了带头作用。

当然了,科技的进步,让歌手的演唱更完美,飙高音不会像过去那么难。而大众不懂这些,所以对一些现场就会更苛刻;或者说,对她们的偶像们的喜爱会更加二次元,即:我们的偶像是完美的。所以,一切对她们偶像的不良评价都是对“我家哥哥”的攻击,必须组队去骂。你夸了十句但提出一点她们偶像的瑕疵,她们都要组队攻击。(详细可看 up 主 JKAI 杰凯的视频评论区)当然了,这又是另外一个话题了。

评论